斯德哥爾摩效應

斯德哥爾摩效應

斯德哥爾摩效應與我們息息相關,較為常見的就是家庭暴力!

很多家長對於出現情緒問題的青少年子女,都感到徬徨無助和束手無策。個人經驗覺得,青少年情緒病患者比成年人的情緒病更為複雜,因此不少讀者也希望筆者能分享一些成功而有趣的青少年情緒病案例。

筆者曾經見過一位女中學生,很清晰她的病徵是屬於抑鬱症,家長亦有客觀的證據證實她的壓力源於在學校裡被一位男同學欺凌,雖然試了不同的抗抑鬱藥,但她的抑鬱現象依然沒有改善,最終筆者決定為她進行心理治療,嘗試剖析她的內心世界。在治療期間,每當筆者客觀地解釋她在學校所感受的同學欺凌,她就會為這位男同學講好說話,然後就不停說自己的不是,這是非常矛盾的現象,其家長也發現這個問題。換言之,這位受害女學生不停維護傷害她的男同學。

由於她的矛盾現象,令到心理治療初期並沒有什麼突破,直到其中一次會診,我說她的問題可能是源於背後的「斯德哥爾摩效應」,這一刻她感覺醍醐灌頂,如夢初醒似的,之後她的情緒病也得以康復。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Stockholm Syndrome),或稱人質情結,它指的是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意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故事源於在一九七三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發生銀行搶劫案,歹徒綁架了四位銀行職員,與警方僵持了一百三十多小時,最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所有的被害者 (銀行職員) 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事件發生後,其中的一名人質 (女職員) 竟然愛上其中一位歹徒,並與他訂婚。

現今社會銀行搶劫案和挾持人質事件真的寥寥可數,因此要找到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案例是非常困難。但文獻指出,其實斯德哥爾摩效應也與我們息息相關,較為常見的就是家庭暴力,例如被虐打的妻子會不停維護出現家暴的丈夫。

因此斯德哥爾摩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可能比想像中的較為常見,只不過是我們一直沒有察覺到。除此之外,校園或網絡欺凌也值得我們關注,因為當中一些案例或許也出現非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由精神科醫生 林震醫生 撰寫

醫療信箱

多謝醫生

張國良醫生

張國良醫生(婦產科): 仁心仁術。價格相...

劉偉文醫生

劉偉文醫生(牙科): 細心,價格合理 k...

吳蓬盛醫生

吳蓬盛醫生(精神科): 他是一位好有醫德...

更多資訊